(2012年3月10日修訂)
-患者取側臥位、膝胸位或截石位,術野皮膚常規(guī)消毒。
-插入肛窺器,消毒直腸與肛管,顯露齒狀線和內痔塊。
-將負壓吸引接頭與外源負壓抽吸系統(tǒng)相接,并確認負壓釋放開關處于關閉狀態(tài)(如圖1)。
-經(jīng)肛窺器置入發(fā)射頭與槍管并對準目標,在負壓抽吸下目標組織即被吸入發(fā)射頭內??刹扇》磸统閯訕尮艿姆椒ㄒ允刮氲慕M織越來越多。
-當負壓值達到 -0.08 MPa(~-0.9MPa)以上時,即可轉動繞線輪,直至膠圈釋放,同時將目標組織扎住。如使用中大福瑞Ⅱ型連發(fā)式痔瘡套扎器,每發(fā)射一顆膠圈需轉動繞線輪一整圈,即360度(以繞線輪上的紅線為標記)。
-注意,轉動繞線輪發(fā)射膠圈時,每次一定要轉動一整圈即360度,不能多也不能少,否則會導致膠圈相互纏繞。此外,千萬注意不要用手術室的中心負壓進行吸引,其吸力不夠,必須采用專用負壓吸引器(其最大負壓值為-0.1MPa)。
-打開負壓釋放開關,釋放被套扎的組織(約食指尖大?。?。然后進行下一個部位的套扎。
-痔瘡套扎有兩種方法:“痔塊基底套扎法”和“痔上粘膜套扎法”。前者是直接套扎痔塊基底部的粘膜(位于齒狀線上方約1.5cm,相當于痔塊上緣);后者是套扎痔塊上方的直腸粘膜(位于齒狀線上方3cm以上)。
-對于輕、中度痔瘡,一般采用直接套扎法即可;而對于重度痔瘡,聯(lián)合采用直接套扎法與痔上粘膜套扎法效果更好。
-直接套扎法與痔上粘膜套扎法有兩種聯(lián)合模式:①串聯(lián)式套扎法,即在痔塊基底部(齒線上1.5cm)套扎一個點,在其正上方(齒線上3~4cm)再套扎一個點(如圖2);②倒三角套扎法,即在痔塊基底部套扎一個點,在其上方成等腰三角形再套扎兩個點(如圖3)。
-套扎點一般選擇膝胸位1~2點、5~6點和9點(即截石位3點、7~8點和11~12點),也可依痔塊具體部位而定。不同類型的痔瘡可參考以下套扎方法:
痔瘡類型 | 脫垂程度 | 套扎方法選擇 |
單發(fā)痔瘡 | 無或輕微脫垂(1-2期) | 單點痔塊基底套扎 |
較明顯的脫垂(3期) | 單點串聯(lián)式套扎 | |
嚴重的脫垂(4期)或痔塊寬大 | 單點倒三角套扎或雙串聯(lián)套扎 | |
多發(fā)痔瘡 | 無或輕度脫垂(1-2期) | 三點(母痔部位)基底部套扎 |
較嚴重脫垂或環(huán)形脫垂(3-4期) | 三點(母痔部位)串聯(lián)式套扎 | |
環(huán)形脫垂+巨大外痔(4期) | 三點串聯(lián)式套扎+外痔切除 |
-一次治療可套扎2~3個點(初學者最好不要超過3個點;但熟練者可根據(jù)痔塊脫垂情況酌情選擇套扎點數(shù),最多可套5~6個點)。
-套扎療法也可與注射療法聯(lián)合使用。具體聯(lián)合方法如下:
在膠圈扎住痔塊組織后,為防止膠圈滑脫,可于被套扎的組織球內注射“50%的葡萄糖+2%利多卡因1:1混合液”2~3ml(配制方法見后)。注射后可見組織球明顯脹大、變白,此時膠圈扎得更緊,滑脫的可能性很小;高滲作用還能使組織血管閉塞與機化加速,術后出血發(fā)生率明顯減少。此外,由于利多卡因的作用,套扎后的墜脹感和急便感也會明顯減輕。
【注:50%葡萄糖水+2%利多卡因1:1混合液的配制:分別抽取50%葡萄糖和2%利多卡因,按1:1比例混勻即可】。
-如一次治療痔塊回縮不完全,可重復治療,兩次間隔時間應在4周以上,直至癥狀好轉或消失為止。
-無論采用哪種套扎方法,套扎點都至少應位于齒狀線上方1.5cm,切勿扎住齒狀線或肛管皮膚。否則可引起劇痛或重度墜脹,嚴重者可導致出血與感染。
-術前囑病人排便,或用開塞露誘發(fā)排便。
-術后局部用藥十分重要,建議每日兩次使用“太寧栓(西安楊森)”或“波特利膏(法國)”,持續(xù)兩周,可大大減少術后出血的發(fā)生率。注意,一定要避免使用活血化瘀類中藥栓劑如“馬應龍痔瘡栓”或“化痔栓”等;據(jù)調查,此類栓劑不僅影響創(chuàng)面愈合,而且可能誘發(fā)出血。如基層醫(yī)院沒有“太寧栓”或“波特利膏”,干脆就用一些廉價的傳統(tǒng)藥膏如紅霉素軟膏或新霉素軟膏等亦可,其抗感染和促愈合作用肯定。
-術后應保持大便通暢(適當使用軟便藥);禁食辛辣、酒類等食物;可配合使用坐浴;口服抗生素3~5天。
-極少數(shù)病人術后有急便感或墜脹感,經(jīng)對癥治療可緩解。如偶遇術后出血,宜在肛窺下用可吸收線作“8”字縫合止血。